<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6/20076191344475953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被称为西洋臭豆腐的奶酪,包装却相当鲜艳,引人食欲。<br/><br/> ●大多数奶酪均有一股特殊的奶臭味。<br/><br/> ●牛奶和豆浆,分别是奶酪和豆腐的前世和今生。<br/><br/>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进程,下一步应该就是流行吃营养更好的奶酪了吧?<br/><br/> 要说吃的东西,中国传统里什么都有,但有些就不是自身的强项,比如说奶酪,本来中国各个游牧民族地区都有出产,可惜大部分人对这东西缺少热情,根本不同于欧洲人根深蒂固的奶酪文化,前几年有个西方的作家写了本讲经营管理的小册子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没想到中国的网络上一下子也多了许多“谁动了我的××?”等等恶俗网文,足见在对于奶酪的认知程度上咱们文化差异太大。<br/><br/> 大多数奶酪均有一股特殊的奶臭味。对没有或很少喝牛奶经历的中国人来说有时奶酪那股难闻的气味让人闻而生畏,更甭说去品尝它了,而欧洲人却能津津有味地百吃不厌,这再一次证明了大家奶酪消费的意识差别。<br/><br/> 牛奶和豆浆,分别是奶酪和豆腐的前世和今生,东西方人民在饮食文化的进步各自从“白色恐怖”中找到了各自的存在形态。实话实说,豆腐是养生的,但热量方面却不及奶酪,这就难怪吃豆腐的农耕民族在吃奶酪的游牧民族凶悍的攻击面前往往回天乏术。<br/><br/> 饮食习惯有时确实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发明是烧开水,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人很容易就把水烧开来喝,由此还诞生了依赖开水的茶文化,所以中国人告别生水后疾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于是人口膨胀,太多的人口使得中国人的历史进程往往由人的数量来决定,人的劳动力变得不值钱,所有贤明皇帝的最大工作就是养出一大堆人口。而欧洲人大部分生活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农耕水平低,人口数量一直上不去,所以人的劳动力也就宝贵了起来,以至于在严酷的宗教环境下也能产生体现人之价值的文艺复兴,促使科技研究不断进步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而成天吃着高热量的奶酪和肉食,也使欧洲人的血脉里格外有冒险和攻击的成分。<br/><br/> 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是日本人,为了改变“小日本”的基因,日本政府不断增加牛奶在国民饮食习惯里的比重,还鼓励少吃水稻,结果日本人的身高很快就赶上了中国人,人口素质也是雄踞亚洲。<br/><br/>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进程,一如豆浆油条向牛奶面包的演变,这二十年的经济发展,老百姓喝的牛奶也多起来了,下一步应该就是流行吃营养更好的奶酪了吧?要是当初从元朝就把吃奶酪的习惯发扬光大,一百年前也不用怕八国联军进北京了。<br/></p><p> </p><p>为奶酪正名<br/><br/> 奶酪其实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乳制品,每公斤奶酪制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浓缩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的食品。关于奶酪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它是由游牧民族发明的。他们早先将鲜牛奶存放在牛皮背囊中,但往往几天后牛奶就发酵变酸。后来他们发现,变酸的牛奶在凉爽湿润的气候下经过数日,会结成块状,变成极好吃的奶酪。如今,奶酪的种类和食用方法越来越丰富。除了制作西式菜肴,奶酪还可以切成小块配上红酒直接食用,也可夹在馒头、面包、饼干、汉堡包里一起吃,或与色拉、面条拌食。<br/><br/> 奶酪名家<br/><br/> 荷兰人都喜欢用面包片加奶酪片做成所谓的“三明治”吃。即使是上班时候的午间进餐,不少荷兰人也往往是从家里带上这样的三明治,最多在餐厅里要上一个热汤就算打发算了一天的午餐。<br/><br/> 品牌:“戈达”。臭得实在厉害,说得不雅一点,和几个月没洗的袜子差不多。荷兰王室的颜色是橙色,因此不少奶酪的包装很鲜艳,独此一家。<br/><br/> 法国人特别爱吃奶酪,其消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奶酪王国”之称。但是法国人在吃的方面则比较讲究,至少不会像荷兰人那样仅仅是主要以奶酪充饥,法国食品中众多的美酒佳肴决定了法国人的饮食习惯。通常,法国人只是在饭后才食用奶酪,也可将奶酪弄碎在餐前冲汤喝。<br/><br/> 品牌:“金银毕”。虽是小盒包装,但价格不菲,实在是因为牌子太响了,奶酪上还长了一层白毛。<br/><br/> 细说奶酪<br/><br/> 许多欧洲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乳酪种类,像法国的“Camembert”(金银毕),瑞士的“Emmeuteler”(艾美达),意大利的“Mozzarella”(莫萨璃拉),荷兰的“Gouda”(戈达),英国的“Cheddar”(车打)等等。其实世界上已经有二千多种乳酪,在西餐里面,乳酪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尤其在法国,乳酪更是一道专门的菜式。<br/><br/> 被称为西洋“臭豆腐”的乳酪,在文艺复兴时期,曾被视为不健康的食物,直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接受程度才慢慢上升,并将乳酪的制作从农场转到工业化。<br/><br/> 在众多不同味道的乳酪里面,可从八种乳酪里衍生出来:第一种是新鲜的乳酪,第二种是半硬度的乳酪,第三种是硬乳酪,第四种是白霉乳酪,第五种是蓝霉乳酪,第六种是洗浸乳酪,第七种是山羊乳酪,第八种是加工乳酪。<br/></p><p><br/> </p>
-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font color="#000000">佤佬民:</font>我是一名技术人员,在我工作的最后年代,我离开本行---机械电子化活跃机电一体化,用很大的精力去想要中国人吃乳酪。</div><p></p><p><font color="#000000">cqdj:佤老这事的结果如何?好奇之。国内乳品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已不顾基本的商业道德:低价进口奶粉,勾兑成还原奶,加香精、脂肪和增稠剂,然后贴上鲜奶标签推向市场;市场上过期的“鲜奶”再回收做成酸奶,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你的本意是想增强国民体质,可那些商人追求的是金钱,“道”不同啊,怎么弄?:)<br/></font></p>
-
<p>佤佬民:</p><p>我和乳酪事业十年情<br/><br/>我的后半生中的一个大段落,欲诉仍休。因为要回忆的事情太多,而身体又不允许我电脑写字太多。<br/><br/>从1987年到2002年,我用很大精力想要发展,在中国发展吃乳酪的“群众运动”。<br/>这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差不多是同步时间(稍微滞后一些)。<br/>可以说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但是收效甚微甚微。今天在一些大超市上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乳酪了。<br/><br/>在这中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开始我试走一条“政治运动”的道路,因为我是市政协委员,另外我担任过轻工协会的一个分支的秘书长之类的闲差。<br/><br/>最终我认识到这种事必须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只有让企业感到这种事是一项大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才能够发展起来。实际上如产品企业在改革开放前算是老几,在企业排名中哪有它的地位。可是今天中国人乳制品的消耗大概是增长了十倍以上,而乳业企业的地位已经名列前茅。<br/><br/>cqdj说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卦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是奶粉还原奶的问题。<br/>日本最大食品企业----雪印乳业,一家有60多年、食品业中的老大就是因为被查出在“饮用乳”(日本对市场上供人直接喝得奶的名称)产了奶粉被曝光(被媒体)。导致这家企业完全破产,从市场上消失。<br/><br/>反观中国市场,对还原奶的问题政府的一些帮门制定了多少标准至今也不能实行。<br/>中国的政府是如此没权威吗?在大连多人上访就毫不犹豫的拘留。<br/><br/>乳制品的问题最能说明市场经济必须有一个严格的立法和执法。<br/>商人要追求利润一点也不错。因为它的追求利润商品就能够丰富起来,说起来就是市民有奶喝。<br/>可是为了追求利润商人就绝大部分就会干出伤天害理的苏丹红等等危害消费者的恶举。<br/>连制药行业这种绝对人命关天的企业也造假!<br/><br/>可是有法律有执法,如果能像日本欧洲西方国家那样造假就罚你个荡家破产,罚你刑事罪。<br/><br/>造假就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事业当然也不会绝对消失,那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代价证,像“民主”效率低也是代价一样。<br/><br/>关键就在于立法执法、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决不能参入追求利润。<br/>问题就在这里关键就在这里。<br/><br/>为了全民的健康为了健身健脑必须发展乳制品(至于为何要发展乳酪以后说)。<br/>发展乳业也不一定就会伤害民众健康,<br/>关键只在于“政府”<br/>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担当市场经济的警察而不是分羹者!<br/><br/></p>
-
<p align="center"><strong>饮食和语言文字是文化中最难以改变的</strong></p><p align="center">佤佬民</p><p align="left">我国的神农氏,是一位神话人物吗?还是中国人把“农耕”作为神圣事业的一种象征。<br/><br/>无论如何说,农耕文化应该都是比“游牧”更为先进的一种文化(这里文化并不是现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那种用来赚钱的文化,而只是一种民众的生活方式)<br/>但是先进与后进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永恒的。<br/><br/>要想保持不落后太远(为了民众的生活,而不是GDP如何之大)那就是不断的向凡是先进的东西学习,甚至于,对于一下不敢肯定是否先进的事物保持关心而不是排斥。<br/><br/>神农氏有这种雅量,他并不排斥牛奶的对于民生的大作用,“本草”的作者也是这样,牛奶不是草但是他的药用作用也被强调。<br/><br/>对于大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政治名词),他的伟大文化的先进优越被强调得无以复加。这我也同意。<br/><br/>第一个就是“汉语”和“汉文字”(不知这是否是中华民族语?)的丰富、细致,还有现在已经研究得出结论:汉语是最适合计算机的语言?等等。<br/>说实话,对建国后的“成就”不能否定,否则简化汉字将被一笔勾销,君不见前一任、也许现在也是、的一号人物的签字,就不用国务院正式颁布的简化汉字,而用繁体字。<br/><br/>第二个伟大就是中华饮食文化,中餐的丰富、的百味协调、的色彩纷呈。倾倒世界人士、尤其是那些饕餮之途。我自己也在内我认为中餐是世界餐饮之最。<br/><br/>这里我说说接触到的日本此二项文化的体会,(我又拿日本说事,请原谅请原谅!)<br/><br/>从前,中日两国未交恶的短短时间内(有30年?),常说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同种大概经不住验证,但是同文(而不是同语)是让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日本人本身就绝否认不了.。日本文字是在一千多年前,由中国的汉字转化而来,还包括日本的一大部分语言,也是先有文字,再有日本读音。<br/><br/>可是现代、当代的日语让一个在大连殖民地时代学日语的人简直是无法懂得。<br/>我举一个我接触到的例子,一次我在日本的车上看到一个警示牌,他写得是“アテンション プリ—ズ”什么意思?想了老半天明白过来,他说得是“attention please”这是一句并不太地道的英语吧?“请注意”的意思。日语中\当代日语中,尤其是新技术新设备中的日语,用日语片假名标的外来语(汉字也该是外来语啊!)太多太多了,有时甚至于喧宾夺主,譬如数码相机的使用说明书。<br/><br/>说日本人太懒也可以,凡是一种新的东西、新的概念,他们懒得?创造或是找到一个新术语来命名它,而是直接用日语片假名把原名词标注出来,就普及推广。<br/>这,有人说日本的技术都是偷来的云云,说日本人没有创造性云云,不过日本认真的是奉行“拿来主义”<br/><br/>本来是要说乳酪结果说起文字来并且越说越远一发不可收拾,我将保留就文字还要详细说,这里还得说几句。<br/>中国的方块字其功过无法评论,不过,用方块字拼写外来语的发音确实很困难,这也是汉语,对外来的新技术新概念的词总要找一个或拼出一个相对应的词。在我看来这样很多时候就不可能做到概念的创新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概念上面。<br/><br/>不过历史上在唐代以前中国的翻译还是采用音译的办法。最明显的是佛经。<br/>“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最为典型的音译。“佛”(梵语Buddaha)字,这个在我看来、在很多人心目中极为神圣的字也是音译。<br/>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让人单看字面无法理解,那就需要你去潜心诵读和学习了。<br/>现在的政治术语中“苏维埃”是音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协和语。<br/>其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其实也是外来语,不过是日语汉字直接拿过来,还是汉语。<br/></p>
-